前言:在一定的情境下,好人也会变成恶魔
\n
\n
好人变坏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n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领导一个团队,在美国海军“反社会行为研究”项目的资助下,招募了24个身心健康的男性大学生,于本校地下室改装的假监狱内,随机确定身份,分扮看守与囚犯,以期探讨普通人在特定社会角色下的心理和行为逆变。\n\n志愿者的参与程度大大超出了津博士预期,尤其是众狱卒威权化与邪恶化的速度令人震惊。尽管事先规定不得体罚,但“看守”们仍然创造性地发明了种种规 训“囚犯”的花样,从最初的强迫裸体,言语训斥,做俯卧撑,关禁闭,限制饮食和排泄,很快发展为“狱卒虐待狂的爆发”,针对囚犯的各种语言暴力和精神侮辱 变本加厉,许多扮囚者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当第五天看守们强迫两男囚模仿骆驼鸡奸时,自任“警务长”的津博士再也无法让眼前的噩梦继续。第二天一早,他 便果断中止了原计划两周的实验。\n\n实验结束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堕落成恶魔?为什么前一分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生,后一分钟就可以变成最凶暴的“狱警”?\n
默许和纵容,让恶行滋长并得寸进尺
\n第一天。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Ray—Ben(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9名看守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n\n不过这些“看守”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职业训练,对如何做监狱看守员,他们只是从电视、报刊杂志上见过。在前一天,津巴多教授以管理者的身份对9名看 守们做出如下要求:所作所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使用暴力维持监狱秩序。具体负责实验者也进行了交代,看守的职责就是“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但不要把 “罪犯”的胡言乱语(例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不要侵犯人权之类)当回事。——这其实是一种暗示和纵容使用暴力的信号。\n\n于是,星期一,刚过第一天看守便实施了第一次惩罚:如果有谁忘记指示或床铺整理得不合格,就要做10个、20个或是30个俯卧撑。监狱里立刻弥漫出 紧张气氛。整个上午,囚犯们都把自己关在牢房中,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体罚。面对反抗,看守们毫不让步,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将他们赤身裸体地锁在床腿上, 有些囚犯还被关了数小时禁闭。星期二,为了惩罚反叛者,看守不允许囚犯上厕所。星期三。他们开始侮辱性地强迫犯人玩跳山羊。星期四。看守看似更加无所顾 忌,虐待不断升级,他们又玩出新的花样,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这大大超出了津巴多容忍的极限,监控屏幕前的他被这一幕惊呆了,侮辱和暴力已经达 到无可复加!\n
等级壁垒,让恶行顺理成章有恃无恐
\n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看守警察与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 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其中一个看守如此说道。\n\n尽管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都没有参观过真实的监狱,也从未因犯罪入狱有过牢狱体验,但仅在短短的6天之中,他们便学会了某些东西,知道了权势者和无权势者之间应该如何互动。\n\n作为权势者和管教者的看守,通过管理囚犯的职责,取得了限制囚犯的自由,掌握了处置囚犯举止行为的特殊意志,使囚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自己的 把握之中。他们发现,通过强制原则,会高度、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任角色的任务,包括公开地惩罚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在实验中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 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他 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n\n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 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罪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 等、无法改变现状。\n
匿名状态,让人轻易摆脱伦理和道德的束缚
\n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外表上的简单变化如何引发他外在行为的戏剧性改变?只是在脸上画画就让平常循规蹈矩的英国男孩变 成凶残的小野兽,这是怎么发生的?故事描述在—个荒岛上,一群男孩吃光了他们的食物,他们在杰克•梅里杜(Jack Merridew)领导下决定去猎山猪,却没有完成行动,因为在他们基督教道德观中禁止杀戮。接着杰克决定要在脸上画一个面具。当他画好后,他看着自己在 水中的倒影,倒影突然间出现了惊人的变形:\n\n他惊讶地看着水面,看见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令人畏惧的陌生人。他往水里一搅然后站起身子,兴奋地大笑起来。站在水边是个身体结实、脸上画着面具的 男孩,他们(其他男孩)看着他,不寒而栗。他跳起舞来,笑声变成嗜血的嚎叫。他蹦跳着朝比尔走去,面具变成有独立生命的东西,面具背后隐藏的杰克,已经完 全摆脱了羞耻和自觉。\n\n当和杰克一伙的其他男孩也都画上面具伪装自己之后,他们就准备好要“杀死那野猪、割断它喉咙、让它溅出鲜血”了。他们杀害另一头生物之后,接着就以 杀害野兽和人类敌人为乐,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昵称“小猪”的聪明男孩。强权就是公理,在乖孩子们的领袖拉尔弗也被那群猎人追杀之后,荒岛终于彻底成为群魔 乱舞的地狱。\n
轻易地被操控,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
\n教育一个具有自由、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公民,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n\n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柏莱中学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大胆地做了一个实验——在他的班上打造一个微型纳粹社会。这个微型社会从星期 一开始到星期五结束,效果惊人。先是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们变得更像是好学生,接着这个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学校,从最初的30多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多 人,很多学生逃掉本来的课,而来上琼斯的课。\n\n并且,这个仅诞生了几天的组织有非凡的凝聚力。一个叫尼尔的学生给最好的朋友讲了“第三浪”的笑话,第二天,琼斯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复述了这个笑 话。显然,最好的朋友出卖了他。持续多年的友谊在这个新生的运动前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种出卖朋友的事已比比皆是,这令琼斯感到害怕。星期五,琼斯在学校 大礼堂召开大会,给200多名“第三浪”的成员和支持者播放了纳粹德国的一个录像带,让大家明白,他们其实正在做同样的事。琼斯老师以这种方式回答了那个 学生的问题,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n\n琼斯老师发起的这个社会实验也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这个实验显示,纳粹并非只是希特勒的事,也并非只是德国的事,实际上,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n
人格歧视,视他人为劣等动物
\n一位日本将领曾说,在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侵华战争中,日本兵很容易就可以残忍地屠杀许多中国百姓,“因为我们觉得他们只是‘东西’,不像我 们是人。”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就是明显见证。一位曾筹划多起卢旺达图西族妇女强暴事件的女性这么描述图西族人——他们不过是些“小虫子”、 “蟑螂”。同样地,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动在开始时也是先制作宣传电影和海报,让德国人将某些人类同类视为劣等形态的动物,是害虫、贪婪的鼠辈。同样 地,在全美曾发生多起都市白人暴民对黑人动用私刑事件,这些人将黑人污名化黑鬼,因此并不被认为这是对人类的犯罪行为。\n\n美军曾在越战中屠杀数百名越南美莱村的无辜村民,事件背后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军人将所有不同脸孔的亚洲人都贴上“亚洲贱种”(gook)的标签。然而 昨天的“亚洲贱种”成了今天伊拉克战争中的“朝圣狂”(hajji)及“头巾人”(towel head),被新一批军人们用来贬低不同脸孔的平民百姓和牢人。“有点像是你试着忘记他们是人,把他们当成敌人,”梅希亚(Mejia)中士说道,他拒绝 返回这场他认为糟糕透顶的战争中继续服役,“你叫他们‘朝圣狂’,知道吗?你会做任何事,只为了让杀死、虐待他们变得容易一点。”\n
盲目服从权威,无视内心的底线
\n1961年7月,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开始进行一项非常著名的服从实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 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的过程是:A假装技术人员,B假装学习者,C是不知情的被实验者。A对C声称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实质是 研究服从的条件)。B、C在不同房间,由C教给B单词。如果B回答有误,C即可按下按钮对B进行电击惩罚。电击从75伏到330伏以上。B其实并没有被电 击,但要根据电击的不同程度假装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痛苦的尖叫,强烈要求离开等。C可以随时停止实验,但A会对其进行鼓励,如不用承担电击的任何责任, “继续进行是必要的”、“你没有选择,必须继续”等等。如果经过四次怂恿,C仍然希望停止,实验才会结束。\n\n米尔格拉姆用了40个不同职业的被试者充当C(20-50岁),有26人(65%)服从了A,一直进行到450伏。米尔格拉姆和他的同事大吃一惊, 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才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电流。由于结果和预期相差太大,他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让B的抗议显得更加痛苦。结 果,40个新被试者中又有25人(63%)进行到底。\n\n这个服从实验被称作“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在《服从的危险》里写道:“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 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的刺激,权威者通常仍然可以命令他继续。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可以做出任何几乎没 有底线的行为。”\n
袖手旁观,成为邪恶的帮凶
\n综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劝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海尔•塞拉西(Haile Selassie),前埃塞俄比亚皇帝\n\n《纽约时报》1964年3月13日有一个报道,在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有38位正直、守法的纽约皇后区居民眼看一名凶手在皇家植物园中追杀一名女 性,他一共发动了三次攻击,其中两次攻击中,旁观者发出的声音以及突然点亮的卧室灯光打断并吓退了凶手。但是他又回头找到那名女性,然后再次用刀子刺杀 她。这些住在治安良好、气氛宁静,几乎算是个郊区住宅区的居民听见吓人的惊叫声却没有提供任何协助。基蒂面对杀手的疯狂追杀终于逃无可逃,最后独自死在楼 梯间里。在攻击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打电话报警。\n\n几个月后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一个十八岁的女秘书在办公室里被殴打,凶手几乎让她窒息,还脱光她的衣服强暴她。当她终于从攻击者手中逃脱,一丝不挂, 流着血跑下建筑物的阶梯到门口大叫:“救救我!有人强暴我!”时,有将近40个人聚集在忙碌的街上,看着强暴者把她拖上楼梯继续施暴。竟没有人上前帮助 她。最后,是一位刚巧路过的警察阻止了接下来的施暴及可能发生的谋杀。\n
压迫下的反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暴民
\n失业、失去自由、被逼宣誓效忠、财产被掠夺,这就是利比亚内战的一个关键原因之一。\n\n记者曾采访班加西当地居民Abdel。Abdel说:“你一旦有钱,卡扎菲家族就会上门,他们会用‘为了利比亚的利益’,强行把公司国有化。”\n\n坐在班加西Cafebreak咖啡馆里,Abdel手机铃声始终不断,“你瞧,这是我的好朋友Hassan打给我的,他是埃及人,在这里当医生,我 们在一起就像是兄弟,再说了,我现在还在一家阿尔及利亚人开的咖啡馆里坐着。利比亚国家很大,人口却很少,我们国家无论革命前还是革命后,劳动市场都足够 庞大,完全装得下利比亚人和外国人的就业机会。”\n\n“那为什么我这几天走下来,每一个咖啡馆里都是无业的利比亚人?” 记者反问。\n\n“我的朋友,你错了。这正是卡扎菲闹的,利比亚人干什么都得宣誓效忠这个‘疯子’,所以有良心的利比亚人基本都会自主创业,做点小买卖,当然还不能 做大生意,因为你一旦有钱,卡扎菲家族就会上门,他们会用‘为了利比亚的利益’,强行把公司国有化,最后结果是,这成了卡扎菲的家族财产。”Abdel说 完,赢得咖啡馆内一片掌声。“没错,是卡扎菲让我们失业的,不是外国人。”\n
\n
\n
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人性第一,身份第二
\n央视主持人赵普回应“哽咽播报”时曾说过:“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传媒人!”在这里或许看似是赵普一厢情愿的辩驳,但若放置于更大的语境中,“我首先是一个人”,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n\n不要允许其他人将你去个人化,不要让他们把你放人某个分类、某个盒子、某个自动贩卖机里,不要让他们把你变成一个客体、一样东西。请坚持你的个体 性,礼貌地告诉他们你的名字和凭证,大声清楚地让他们知道你。请坚持让别人也这么做。在互动时与人做视线接触(拿掉遮掩住视线的太阳镜),释放关于自己的 信息以强化你独一无二的个性。当身处影响力作用的情境中,寻找你和占据支配地位之人的共通性,并借助这共通点来强化你们之间的相似性。匿名性和秘密会掩盖 恶行,并且削弱人与人间的联结。匿名性和秘密会变成去人性化的温床,正如我们所知,去人性化会为霸凌者,强暴犯、刑求者、恐怖分子以及暴君提供杀戳战场。\n\n试着做些事,改变让人们感觉匿名的社会状态。另一—方面则是支持让人们觉得自己特别的做法,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个人价值感而提升自我价值。绝不要对人或让人对你产生负而的刻板印象,嘲笑别人的字眼、标签或玩笑都具有破坏力。\n
追随良心与正义,反抗不义者
\n美国军事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事件之一莫过于1968年3月16日越战的美莱村大屠杀。约504名越南村民遭到美军和查理连长官欧内斯特•梅迪纳上尉、 小威廉•卡利中尉的围捕及屠杀。为了报复因埋伏和地雷造成的美军死伤,威廉•卡利下令摧毁在代号中被称为“粉红村”的村庄,该村被怀疑窝藏越共。但因为没 有找到任何越共踪影,因此美军把所有村民集中起来,再以机关枪扫射至死,连老弱妇孺和婴儿都不放过。\n\n当大屠杀正展开时,一架由休•汤普森准尉驾驶的直升机正好为了掩护任务而在村子上空,他目睹地面上发生的暴行,于是降落下来救了一群还活着的越南村民。他还下令停止屠杀行为,并且威胁如有任何士兵或军官违抗他的命令,直升机的重机关枪就会向他们开火。\n\n尽管两位尉官的军阶都比汤普森还高,但军阶并没有阻止他伸张自己的道德感。当他下令将土坑里的越南人抬出来时,一位中尉反对,表示他们可能会引爆手榴弹,汤普森回答他:“我会做得比他们还过火。叫你的士兵不要轻举妄动。我的枪口正对着你们。”\n\n在每一个情境中,试着分辨哪些人是真正拥有专业、智慧、资深资历或特殊地位并值得尊重的权威者,哪些人则是只会要求别人服从却说不出像样道理的不公 正权威。许多披上权威外衣的人其实只是善于推销自己的冒牌领袖、乌龙先知或是过分自信的人,这些人不该受到尊重,反而应该别听他们的话,让他们受到公开的 批判性检验才对。\n
希望被群体接受,但更珍视自我的独立性
\n比起《魔戒》(Lord of the Rings)中神秘的金色指环诱惑,渴望被社会群体接受的诱惑力量更为强大。这股渴望被接受的力量会让一些人几乎愿意做任何事,只求被接纳,而为了避免被 群体拒绝,甚至会做出更极端的行为。人确实是社会性动物,通常我们的社会联结都对我们有好处,而且能帮助我们达成独自—人办不到的重要目标。然而有时候, 我们也会遇到该服从群体的规则时,却伤害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形。因此重要的是要能够判断什么时候该服从,什么时候该拒绝。我们每个人终究都只活在自己的心 灵中,活在孤独之中,所以必须乐意并且也随时准备好主张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应担忧被社会拒绝。\n\n这件事并不容易,尤其对于自我形象尚未稳固的年轻人以及自我形象建立在工作之上的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成为“团队一分子”的压力压迫他们为了团队利 益牺牲个人道德,而这样的压力几乎难以抗拒。这时你需要的是退后一步寻求局外人的意见,寻找支持你的独立性、增进你的价值的新群体。永远都有其他不同的、 更好的群体等待你加入。\n
始终保持同情心和警觉心,不随波逐流
\n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奥地利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 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之后,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 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最后,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的 财富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并在上面刻了一句犹太法典上的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 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章——两条命……”\n\n奥斯卡•辛德勒,一个真实的人物,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赢得了7座奥斯卡金像之后,辛德勒成了一种象征。在20世纪那场最残酷的战争的阴郁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n
不为了安全感的幻觉而牺牲个人或公民自由
\n对安全感的需求是人类行为有力的决定因素。当面对所谓安全威胁或是面对让我们远离危险的承诺时,我们可能会受到操弄而做出无法赞同的事。那些兜售、 传播影响力的人借着提出一份浮士德式的契约而取得支配我们的权力,契约内容是:只要你交出部分自由给当局,不管是个人还是公民自由,我们就会保证你毫发无 伤。扮演撒旦角色的诱惑者会跟你说,只有当所有人都牺牲一点小小的权利或自由时,他的力量才有办法拯救你。请拒绝这桩交易。绝对不要为了安全的许诺牺牲基 本的个人自由,因为你的牺牲是真实而且立即生效,但他的许诺却是个遥远的幻觉。\n\n这原则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婚姻安排,也同样适用于一个好公民考虑是否对国家利益尽到责任,如果领导人承诺的个人和国家安全是以全民的集体牺牲为代价, 要求搁置法律、牺牲隐私权和自由时,请拒绝这桩交易。弗洛姆的经典名著《逃避自由》提醒我们,这是法西斯领袖采取的第一步,即便是在名义上的民主社会也一 样。\n
敢于反对不公正的体制
\n(我们)必须认识到,被动接受不公正的体制也就是和这个体制合作,并因而成为它的恶行参与者。——马丁•路德•金\n\n1954年马丁•路德•金成为了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堂的一位牧师。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做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 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位,因而被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的当地警员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她。马丁•路德•金立即组织了蒙哥马利罢车运 动(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从此他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人 物。1958年他因流浪罪被逮捕。1963年马丁•路德•金组织了争取黑人工作机会和自由权的华盛顿游行。1964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n
面对难以抗拒的命令:把枪口抬高一寸
\n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东、西德国统一后,一名曾经守护柏林墙并向翻墙民众开枪的前东德士兵接受审判。他在法庭上辩解道:“士兵的天职是服从,我只是执行上级命令。”\n\n法官睿智地答道:“服从命令没错,但你可以把枪口抬高一点。”\n\n作为一则现代寓言,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一种责任伦理,它对应于人们在职场生涯中或多或少会遭逢的处境,它指向一种困境,提供一道对策,同时揭示一项原 则。困境是:身为公民或职业人,偶尔会遇到来自上锋的荒唐命令,遵守该命令,有可能使自己承受犯罪、丧失职业操守或泯灭良知的代价;对策是:不管怎么做, 你都不应触犯良知、违背法律;原则是:上级命令不能成为个人责任的托词,是否遵守法律、捍卫良知,是一道更高的内在指令,它外在且独立于上级的命令。\n
\n
\n
惩治罪恶,绝不纵容或力图掩盖罪恶
\n1947年,7岁的小玛丽开始在东洛杉矶的一所教会学校就读,她的母亲就是这个教会的工作人员。在一张当时拍摄的班级照片中,小玛丽与其他女同学都 身着洁白的裙子,仿佛一群小天使。就在那张照片拍摄后不久,小玛丽就在学校的礼堂中,被一个名叫拉克的神父奸污了,而她的母亲当时就在隔壁的房间中与人聊 天…\n\n多年以后,玛丽已经原谅了拉克神父,因为“他是一个病人,是一个恋童癖者”,但是,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原谅管理拉克神父的洛杉矶大主教区。她曾给洛杉矶大主教区的红衣主教罗杰•M•马奥尼写信,希望得到一个解释,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n\n在洛杉矶大主教区下辖的288个教区中,发生过神职人员性侵犯案件的教区超过四分之三。对于如此多的性侵犯案件,包括马奥尼在内的洛杉矶大主教区的 高级神职人员们并非毫不知情。但大主教区都采取了力图掩盖的态度,以“维护教会的声誉” 。1986年,一位名叫迈克尔•斯蒂芬•贝克的神父曾亲自向马奥尼“忏悔”,称他对数名男童实施了性侵犯。马奥尼既没 有向警方报告此事,也没有对贝克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只是将他调离原来的那个教区。然而,贝克神父丝毫没有收敛之意, 在新的教区继续作案,其罪行一直持续到1999年。在此期间,马奥尼批准大主教区向贝克神父的两名受害者秘密支付了130 万美元的赔偿金,试图暗地里摆平此事。\n
司法独立,权力有制衡不被滥用
\n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用伟人们惯有的动作,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 视线却被紧挨着宫殿的一座磨坊挡住了。如此不合时宜的“违章建筑”,让这位领袖非常扫兴。但他毕竟还是爱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种公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 派人前去与磨坊的主人协商,希望能够买下这座磨房。\n\n不料,这个磨坊主觉悟非常低,丝毫不顾全大局,就认一个死理:这座磨坊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几次协商,许以高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这个老汉始终软硬不吃。\n\n面对这样不识抬举、不可理喻的钉子户,终于威廉“龙颜”震怒,派警卫人员把磨坊给拆了。有趣的是,这个钉子户拆迁时倒很配合,展现了良好的绅士风 度,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既没有哭天喊地,满地打滚,也没有把汽油倒在身上威胁要自焚。他袖手站在一边,嘴里叽叽咕咕:别看你是一国首脑,我德国尚有法院 在,待我到法院与你理论。\n\n第二天,这个老汉居然就在当地一纸诉讼把国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决结果居然是威廉一世败诉。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赔偿由 于拆毁房子造成的损失。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本来是想办件好事,现在比窦娥还要冤。而那个刁民此时躺在他的小磨坊里,一边数钞 票,一边偷着乐,压根就用不着冒被遣送拘留的危险,也不担心什么打击报复,秋后算账,从此以后不管什么国际友人来访,他天天心安理得磨他的面粉。\n\n历经了多少个统治者,到现在,那个磨坊,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代表了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念,仍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这个故事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也许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如果法律能够真正保护一个人的权利,那么谁还会想当“暴民”呢?\n\n \n
人人平等,消除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n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依据美《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宣布公立学校种族隔离是违法的。这是美国第一次真正宣布黑人隔离制是违宪的、不合 法的。 在此之前,黑白人隔离制早已被肯定和实施,在几乎一切公共场合,黑人都受到白人的隔离,不平等待遇。然而黑人长期以来被剥夺的公民权利,并没有因1954 年最高法院的决定而立刻获得。\n\n1957年9月初,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最高法院关于取消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决定,宣布该市公立中心中学接纳9名黑人学生入 学。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激烈反对这一决定。9月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以“防暴”为名派出国民警卫队前往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23日,在州长的纵容 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随后南方几个州也发生了袭击黑人的事件。\n\n小石城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艾森豪威尔政府被迫于24日派伞兵部队1000余人赶赴小石城,“保护”黑人入学。在政府的干预下,地方当局于1959年宣布取消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n
接受监督,允许“吹哨人”的存在
\n2010年7月和10月,通过其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阿桑奇先后把数万甚至是数十万份有关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美军秘密文件在媒体上曝光。这些秘密文件显示,美军滥杀平民、虐待囚徒,及战争失算。“赤裸裸的真相”让五角大楼如坐针毡。\n\n11月29日“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出来的所谓美国外交密函,内容五花八门:有某国领导人海外巨额存款的,有某国背地里要“私相授受”其铁杆盟友于 “敌人”怀抱的,有某国要偷偷开发铀矿的,有某国唆使他国攻打邻国的。所有这些充斥着丑陋、背叛、伪善的“秘密”,令世界各国领导人愤怒不已。\n\n现在,阿桑奇几乎成了“世界公敌”。\n\n阿桑奇现象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必然会产生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个现象的本质问题就是言论和信息自由。只是阿桑奇成为那么多民主或威权政府的“眼中钉”,这大大出乎了这个进步时代的意料。\n
争取公正,才可能阻止民众的极端行为
\n极端行为和极端思维就像木桶里的水,如果桶璧破了,水就会流出来。不公像斧头,在砍凿桶璧;理性像胶水,在粘合桶璧。是斧头厉害,还是胶水厉害?如果一边是斧头乱砍乱凿,另一边给多少胶水都无济于事。\n\n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的“斯托雷平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反思民众极端行为的破坏性,知识分子格尔申宗把这种极端行为称为:“人民的疯狂之害”。 可以说,当时俄国对极端行为害处的认识相当充分,并不缺乏理性说教,但是革命却在毫无征兆时突然爆发,从此把俄罗斯带进血雨腥风。历史如此演进的原因就在 于,决定木桶是否破裂的,是斧头而不是胶水。\n\n人就是这只木桶,对于一般人,不公的作用力远大于理性的作用力。当然,不同的人,桶璧的薄厚是不一样的。对木桶停止斧凿,远比拿胶水粘合重要。争取公正,才可能阻止民众的极端行为。\n\n崔永元曾说:“到了21世纪,我们尽量少用大叙述,关注每一个人的个人感受,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每一个人都体面,国家一定很体面。”\n
结语:民智、吏廉、法尊,然后天下安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