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当一系列的社会恶性事件烛照出我们社会的真相种种,一定有人追问,人心有恙否?信仰可安在? 信仰,对一个人而言,是生命的炽热和灵魂的追求;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坚守德性、敬畏制度; 对于一个党而言,则是传承光荣、永葆先进。如今,当我们愿意从这个心灵的源头来审视自身的时候,信仰这条轨迹对于我们这个国家而言,并不是“来无踪”,也不容许“去无影”。它的重建之路,必然要承载光荣的历史、坚守道德的阵地、重归理性的轨道,偎贴在社会大众一言一行之上。\n\n
寻:信仰的踪迹
\n
\n\n无畏时代:离地三尺的神明哪去了?\n\n有人说,中国最精彩的电视节目,不是各种电视剧、娱乐秀,而是“质量万里行”。食品凶猛、药品凶猛——色香味俱佳的背后,充满凶猛的化学添加剂或转 基因,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洗虾粉到苏丹红,从地沟油到染色馒头、皮革制果冻,以及最近被曝光的胶囊铬超标,企业把用废料“蓝矾皮”生产的工业用明胶用 于药品生产……这些恶性的药品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陷入了一种无奈的“审丑疲劳”。\n\n怎样解决?国家数次专项治理固然在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有了坚决推进,使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失范问题也随之浮现。\n\n2012年5月14日召开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会议就尖锐地指出,对于多个领域出现的造假之风,除了补齐制度的“短板”,还应注重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问题,“还老百姓以信心”。\n\n实际上,当今社会上昧着良心的“无惧无畏”又岂是只在食品、药品的领域?\n\n“实用至上”之风,从民间吹向了高校和学术,还吹向了官员群体。为了利益不顾学术上的纯粹,出卖自己尊严的教授比从前更多;官员群体的大部分负面新闻背后 都无不闪现着“在其位,不谋其政,拿着老百姓给的权力谋私利、逐政绩”的不正之风,有的官员为了在位有限的几年里“搏出位”,甚至无所顾忌。\n\n为了博得利益,各种名人也在“掺假兑水”。抄袭、假唱、易容、超越底线地炒作绯闻。诚信随着传统信仰体系的崩塌而不复存在。真诚、互信变得奢侈起来。如今我们“有钱了”,却“穷得只剩下钱”。\n\n信仰,仿佛变得廉价而易碎。“老人跌倒该不该救”、“幼儿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这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而这种道德困境和价值缺失正在煎熬着中国——“转型期”与良心在竞赛。\n\n中国,还能信什么?谁还能让人相信?中国的各个阶层似乎都陷入了一种信仰和信任的沼泽。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初级的敬畏心,如今在民众中都已基本消失。值得追问的是:那个离地三尺的神明哪去了?…【详细】\n
述:他们的信仰故事
\n
\n\n一个人在心灵层面有所执着,背后必定有他的故事。他们穿越过人生的风暴,行在心灵平静的沙滩上。这样的人是普通人,也不是普通人。他们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又超越着生活的平凡。\n\n用生命拯救生命\n\n“有女孩最近打来电话想自杀,身世确实很惨,不知道你能不能帮下忙?”\n\n赵广军是一个志愿者。他吨位很重,身材胖胖的。年近30岁的他,在母亲安排下与一名女孩饭桌上相亲,刚坐下来,赵广军正心里嘀咕着“对方一看我这身材,估计没什么戏了”,忽然电话又来了。\n\n2004年底,赵广军自费开通了“生命热线”, 2007年5月又挂牌成立了“赵广军志愿服务工作室”,专门为生活中遭遇不幸和承受压力的人提供援助。\n\n生命热线,即“用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挽救生命”。赵广军说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生命热线”上。“最惨的时候,连续三天三夜只睡了一个小时,不停地 有电话打进来,连吃饭时间都没有。交过的几个女朋友都离开我了”然而,他成功地挽救了200多名轻生者,还挽救过太多游走在生命边缘的心灵。\n\n有的倾诉人从外地打来电话,响了两下后就挂掉,让赵广军再打过去。“今年9月份一家媒体再次登了我的手机号码,我一个月的电话费直线上升了600元。”\n\n赵广军可不是什么大财主。他在做社会工作的同时,常常打着零工,月工资两三千元。“一名东莞女孩总是打电话让我陪她聊天。有一次偏要叫我打过去我都没回,她就发短信骂我。”赵广军苦笑,“我个人财力也有限啊,充值的时候谁来可怜我?”\n\n一个财力普通的年轻人,为何要坚持做这样的社会工作?“赎罪”——赵广军说,他的背后也有一段故事,“这里面有太多一般人几乎难以体会到的深沉况味”。\n\n原来,赵广军曾经也是个问题少年。1996年毕业之后做电工,每个月才拿300元,在社会了混了很久,主要跟一些“朋友”做偏门生意。那时候的赵广军,认为只要“够邪够狠”,什么都不用怕。\n\n1998年前后,赵广军最要好的一个混社会的“把兄弟”被通缉,四处逃避追捕,最后自杀了。\n\n“这个把兄弟,让我看到了世间的快乐;而他的死,让我看到了世间的丑陋。”看不到前途的赵广军决心脱离那个圈子,重新走另一条路。2000年,他加入了青年志愿者的行列。\n\n他说,我想为他赎掉罪恶,期望他能够升天堂。“生命在我这里的意义从此极为不同!我愿意尽我的力量去让迷途中的人看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为自己开一扇生命之窗。”\n\n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训练,赵广军用什么来劝慰那些想自杀的人呢?赵广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听对方倾诉,听完他们的悲惨遭遇后,赵广军就把自己的遭遇讲给他们听。\n\n“我的一生经历了太多黑暗与失败,做过恶事、遭过报应、工作不如意、被爱的人伤害、父母不理解,这些都有。打来电话的人里面,几乎没有比我更惨的。”赵广军说,很多时候,觉得他们的痛苦都是小儿科。\n\n这招有时候挺管用的,一些倾诉者不再那么悲观。有的想开了,就给赵广军发短信表示感谢,有的给赵广军做广告把他的手机号码发给其他朋友,推荐他们来这里做心灵倾诉。\n\n“回不改其乐”,是说孔子最宠爱的一个门徒颜回,固然穷,但因为精神得道,而乐在其中。没钱、没空、没女朋友的赵广军,很快乐。\n\n“用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挽救生命”,是生命热线的含义,也他的耐心和勇气的来源。,一个曾经做过恶的人,劝人向善;一个经历过大痛苦的人,为人解忧。人生的苦难让一个人信仰生命本身,从此,他变有了一颗救赎的心。…【详细】\n
究:一个国家的信仰谱
\n
\n\n中国人有没有信仰的基因?追问信仰这个话题,也使得我们得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一边记录今天,也一边回头看看这个国家的过去。其实,若从“中国”二 字来看,本来就是一个含有信仰意味的词汇。中者,天地四方之交汇也;国者,天地四方之苑囿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国人自古就有居 中至大、建筑神性以供四方来朝的思想。作为一个拥有极具包容性文化的中央大国,它的信仰谱系也值得我们回味。\n\n裂变:谁来填补空白?\n\n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和平等字眼已成为社会的中心。多种社会的理念和思维喷薄而发,人人都有了诸多选择,信仰却出现了“断层”,因此社会出现了心灵空虚、金钱至上、极端利己、信用丧失、民心浮躁的局面。\n\n“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小说《双城记》的开头如此写到,狄更斯在写下以上这段话时,正值19世纪中叶,蒸汽机时代的英国正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工业国家。这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剧烈的变化。而在一百多年后,今天的中国也走到这个关口。\n\n信仰以何种姿态生存?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作为信仰重建,打响了改革开放“第一炮”。新的价值观不断如昙花般绽放又衰落,然而仿佛谁也不能填补社会价值观的巨大空白。这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另一句话:“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n\n心理学家胡纪泽在《中国人的焦虑》一书中说,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深入,人们的焦虑越严重。他们是组成中产阶层的公务员、知识分子、高级白领、职业经理人和中小企业家。\n\n“虽说这是社会的‘感冒’,但警惕着我们社会整个心灵出了问题,”胡纪泽说,“如今美国城市里每3个人里就有1人有抑郁的倾向。虽然中国没有具体的数据, 但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经济发展是缓慢渐进的,同时伴随有两三百年的文明演变;而中国的发展快得来不及建构出新的价值体系。我们仅用30年时间来消化西方国 家300年的价值裂变和心理冲突,如同承受着坐过山车时的失重。”\n\n以往,社会认为个人价值应该建立在为人民服务、为大众牺牲的精神上;当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价值观冲击原有价值体系时,社会认可的个人价值又转而与财富及社会地位捆绑在一起。\n\n如今中国人的信仰,仍在选择空间与实践的可能。一方面是主流意识形态,来源于政治建构与引导,以爱国爱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构新社会的的新 道德观;另一方面是,各种民间信仰传统的活跃,国祭炎黄、祭孔等再次回归,以及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活动的热潮,表明中国几千年的信仰惯性…【详细】\n
望:信仰的重建
\n
\n\n信仰除了要“仰望星空”,还应同时俯畏‘脚下之路’。对个人而言,信仰是个体寻求精神出路的一种努力。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矛盾综合体,要在尊重多样化的同时,挽救失序,安放我们的心灵,必然需要取得信仰层面的“最大公约数”。\n\n“约定”:敬畏底线\n\n在中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被爆出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锐曾感叹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队伍,相关制度也林林总总,但为何食药安全事件却仍然频频发生?\n\n他回忆起第一次到新加坡,回国后和朋友聊起对这个国家的感觉:整洁、秩序、保守。这是个多元种族社会,在7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便居住着来自20多个国 家的居民,社会治安良好,而这个极其开放多元的国家,却又极其保守。各种族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惯,包括建筑风格在这里得以完好保留。法制再加上文化信 仰,让这个国家秩序井然,多数人都能遵守纪律,各行其道,心里不浮躁,没有妄念,不抱侥幸,脚踏实地工作和赚钱。\n\n杨锐因此认为其中有一种无形的社会“信仰”。它是什么呢?他比喻道,在城市的十字路口,红绿灯、交警、交通规则当然哪个地方都会有,但是,人和车若没有一个对他人行为的预期把握,心里就没有“安全感”。\n\n因此,敬畏制度、遵守法律,是我们社会信仰的最大公约数。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里写道,社会中一个人心里的安全感来源于别人对道德和规则的敬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底线的“敬畏”,没有精神建筑来维系一个社会的约定,每个人的生活,同样无法得到保障。\n\n“信仰是开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认为,信仰涵括神圣与世俗两大层面。对普通人来说,不一定人人都能追求崇高,但人人一定要坚守底线。\n\n在公共领域,所谓信仰重建,更多应该是从这个层面。然而作为社会秩序的屏障,规则意识需要被最先建立起来。\n\n“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可依、有法必究,在此共同核心之下,不同理念的存在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空间或领域,它们彼此有关联却不能完全等同,人生理念可以并行不悖,最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相协调、达一致,构成精神世界的社会和谐。\n\n信仰之路,无论寻找,还是重建,对于中国都将是大命题。\n\n中国改革头二十多年,要解决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温饱、小康、翻两番。经过二十多年,我们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就是要解决人与大环境之间“共存相安”的关系吗?一个13亿国家怎么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n\n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纵然信仰不一定实现,但他的心里会有一种“相信”的力量,追寻实现的那一天。“我们还需要克服困难,我们社会的信仰层面还需要更丰富 的信念与信念者涌现。信比不信好,信比仰更关键。” 学者卓新平说,在“中国信仰论坛”上,他曾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愿我们放出更多的鸟儿,去 触碰黝黑的黎明。”…【详细】\n\n \n\n来源:http://news.cn.yahoo.com/newsview/xinyang/\n\n
\n
\n
\n